未待泰顺帝继续盘问,姜念主动奏对道:“此外,臣于方案中提出验粮匣比样之策,臣不知会考府是否已用此策,若未用及,此策可用于会考府,亦可用于漕粮验收、治河工程等诸领域。”
泰顺帝急切问道:“此验粮匣比样之策,如何用于会考府?又如何用于漕粮验收、治河工程?”
这一回,姜念沉思了片刻才奏对道:“会考府可颁布则例:凡工程估销,须存物料样匣,用杉木匣,火漆钤印,工竣后验比对,不符者参处。漕粮装船时,可由漕运总督衙门封存粮样匣,漕船至通州码头后,开匣比样。治河工程于石料验收时,可封存‘标准石样匣’,河工每筑堤百丈,取石与样匣比样。如此,当可减少工程贪腐,减少漕粮损耗,减少堤坝溃决。”
“然此策仍有样本伪造、抽检率低等漏洞,需结合保甲连坐、严刑峻法等制度补强。”
“此外,杉木匣较玻璃匣便宜许多,若全国推广,凭此便可年省银数万两。”
景宁帝、泰顺帝、忠怡亲王皆面露惊喜之色,心中波澜起伏,难以自抑。
这杉木匣比样之策,在会考府、漕粮验收、治河工程等诸领域的应用,可谓是又一利国利民的良策了,非同小可,也称得上是姜念的又一件不小的功劳了!
而且,此事乃泰顺帝临时盘问,姜念临机应变,思索献策,其才智之敏捷,策略之深远,令人叹服。可不该怀疑此事是姜念将他人计策妄称己筹了,说明了姜念是真有非凡的才学策略。
至此,景宁帝、泰顺帝、忠怡亲王都已对姜念今日的奏对感到满意,也都对姜念多了些赏识。
泰顺帝已没有问题要盘问,心中已在思量,此番当如何奖赏了……
思量了一会子后,泰顺帝对姜念道:“你告退吧。”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