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泰顺帝道。
袁易遂将府上太监顾宝安向外客肆意索取门敬之事陈述一遍。
言毕,他态度愈发恭谨:“父皇明鉴,这顾宝安胆大妄为,坏我府邸声誉。然则,顾宝安源出天子部曲,其名籍、俸禄、考绩乃至生杀予夺之权,皆握于内务府之手,非儿臣所敢专擅。故虽系微末小事,儿臣亦不敢自专,特来请示父皇圣意。以此琐事烦扰圣听,实是儿臣之罪。”
他这一番话,说得很有分寸。既陈其恶,显己之明察;又强调其乃“天子之人”,示己之不敢逾越;更自承“以小事扰父皇”之罪,态度恭顺谨慎。
就在昨日,忠怡亲王向泰顺帝禀明偶然造访袁易郡公府之事,泰顺帝因袁易府邸正堂与内书房命名、改建校场勤习武事,而对袁易心生嘉许。
此刻泰顺帝又见袁易如此恪守规矩,孝敬谨慎,喜爱之情便又添了几分。兼之他素来对太监管理严厉,恶太监倚势妄为。于是,他沉声道:“此等刁奴,仗着些许微末权柄,便敢狐假虎威,勒索外客,败坏门风,可恨!你将那顾宝安索拿,直接交到总管内务府大臣和庄亲王手上。传朕的口谕:着和庄亲王严查此事,从重惩处,以儆效尤!”
袁易心中一定,再次跪倒:“儿臣遵旨!谢父皇恩准!”
其实,袁易何尝不知,区区一个自己府上的太监索取门敬,于日理万机的泰顺帝而言,简直微不足道。
他之所以特特将此小事面奏请旨,实有三层深意:
其一,顾宝安根子在内务府,是“皇帝的人”,自己新归宗不久,若擅自整治,恐显不知进退。而今请示之后再做,则显孝敬谨慎之心。
其二,若自己直接将顾宝安送交内务府,凭这等“惯例”之事,再凭顾宝安多年经营的人情,内务府未必会严惩。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