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随即举一例,娓娓道来:“譬如前朝某次经筵,讲官进讲《尚书·无逸》篇,论及君王当知稼穑艰难,恤民勤政。讲毕,当日圣上忽问:‘然则,若遇水旱蝗灾,稼穑无收,饥民嗷嗷,朝廷既需赈济,又恐库帑空虚,更忧刁民借机生事,此当如何权衡?’此问看似超出经义,实则由《无逸》‘知小人之依’生发而来,直指现实政事难题。”
袁易听得入神,不由追问:“彼时讲官如何应对?”
林如海微微一笑,露出追忆与赞赏之色:“那位讲官并未惊慌,亦未空谈‘仁政爱民’之虚文。他略一沉吟,便从容奏对:‘臣愚见,圣上此问,正是《无逸》之要义。知小人之依,首在察其疾苦。灾荒之年,赈济刻不容缓,然须有术。
其一,当速遣贤能干吏为巡按使,分赴灾区,实地勘验灾情,核查户口,以防胥吏中饱、豪强冒领;其二,开仓放赈,宜寓赈于工为佳,或疏浚河道,或修筑道路,使壮丁得食,老弱另予粥米,如此可防惰民生心,亦不废将来之利;其三,严令地方守土之官,安定民心,缉拿趁乱煽惑、劫掠粮米之奸徒,以靖地方。
如此,则灾荒可度,民心可安,社稷无虞。至于库帑,平时自有积贮以备荒政,此时正当其用,岂容吝惜?’”
袁易听罢,道:“此对既紧扣《无逸》恤民之本,又直指现实政务之执行细则,有体有用,既显仁心,更见实干之才。”
“正是此理。”林如海点头,“四爷请看,此奏对之妙,在于‘引申有度,切中肯綮’。由经义自然引申至实务,所提策略皆切实可行,非徒托空言。且语气恭谨而自信,既显对圣君之忧国忧民深感敬佩,又尽臣子献计献策之本分。此乃‘经筵奏对’之典范。”
林如海深入剖析:“故而为四爷计,日后若再遇垂询,无论出自哪位至尊,首需镇定,细察问话之深意;其次,回答需有根基,源自经典或公认之正道;再次,引申发挥须有见地,最好能关联时务,提出一二可行之议,忌空疏迂阔;末了,态度须谦冲诚挚,言辞需简练得体。如此,方能既显学识,又露才干,更见器宇。”
袁易凝神听罢,觉得林如海此番讲解,将他昨日那场应对背后深层的道理与技巧剖析得明白了,可谓“学以致用”、“应对进退”的大学问。
他对林如海恭声道:“先生今日一席话,令我受益良多,日后还望先生多多教导此中机宜。”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