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学 > 综合其他 > 红楼帝业 >
        林如海虽非专工水利之臣,但他曾多年辗转于京官与外任之间,于地方吏治、民生疾苦颇有切实体悟。这水利一道,关乎漕运、农事、防灾,实为封疆大吏、地方干员之必修课,他平日留心政务,对此自也有一番心得见解。

        眼下见袁易忽问及此,林如海沉思片刻,呷了口茶,润了润喉,便从容讲析起来:“四爷垂询水利,此实乃国计民生之根本。下官姑妄言之,四爷姑妄听之。这水利治理,首重‘防’、‘疏’、‘导’、‘治’四字。

        其一,在于‘防’。所谓防,便是修筑堤防,巩固岸基。尤其大江大河之畔,堤坝乃百姓身家性命所系,万万不可掉以轻心。然筑堤非一味加高增厚便可,需勘察地理水势,选用合宜土石,夯筑得法,更需常年派人巡查检视,发现蚁穴、鼠洞、裂缝,便需即刻填补加固,防患于未然。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绝非虚言。”

        袁易听得专注,不由颔首:“先生所言极是,未雨绸缪,胜于亡羊补牢。”

        林如海见其能解其意,心中欣慰,继续道:“其二,在于‘疏’。河道若淤塞不畅,则水流迂缓,泥沙沉积,河床日高,汛期一来,必致泛滥成灾。故而定期疏浚河道,清除淤泥、暗礁、水草,保持水道畅通,至关重要。此工程浩大,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更需精心组织,避免胥吏趁机盘剥、役使民夫过甚,反生怨怼。

        其三,在于‘导’。若遇水势异常汹涌,单凭堤防与疏浚难以抵御之时,便需有‘导’之策。可于险要河段上游,预先择低洼之地,规划建设分洪区、减水坝。汛情紧急时,主动掘开预设之分洪口,将部分洪水引入预定区域蓄滞,以减轻下游主干河道之压力,保全大局。此策虽需淹没部分田舍,然舍小保大,实为不得已之良策。事前需周密计划,妥善安置分洪区内之百姓。”

        袁易若有所思:“分洪之策,实需魄力与担当,更需事前准备万全,否则易生变乱。”

        “四爷明鉴。”林如海赞许地看了袁易一眼,“最后方是‘治’。此乃水患发生之后,救灾安民、恢复生产之策。包括紧急赈济灾民,防疫治病,组织灾后重建,修复水毁工程,乃至蠲免钱粮,安抚流亡等。此一节,看似与水工无关,实则是检验水利治理成败之最终环节,若处置不当,则前功尽弃,民心尽失。”

        林如海略歇一歇,又补充道:“此外,水利非独赖工程。还需设有专官负责,如河道总督、管河同知等,明确权责;需有稳定之经费来源,如河工银两;需有严密之报汛制度,上下游信息畅通,方能及时应对。历年水利案牍、治河方略,亦需潜心研究,吸取前人经验教训。”

        林如海这一番讲解,虽非鸿篇巨论,却是由宏观至微观,由工程至吏治,将水利治理之要务勾勒得清晰明了,更融入了其为官多年的实务心得,非纸上谈兵者所能及。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