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纪再大点的,可能还会对8分的红太阳及北京饭店邮票记忆犹新。

        九十年代,由于部分家庭老邮票囤的太多,加上邮资上涨,会贴好几张8分的,凑足邮资。

        由于当时正是集邮大热的年代,纪念邮票、特殊邮票,普通人难得一见,每次发行要么早就被预定,要么会有人一大早去邮局排队买。

        但眼下情况恰恰相反。

        唐植桐做了大半年投递员,感觉老百姓对邮票并不感冒,甭管什么纪念邮票还是特殊邮票,只要是邮局肯卖,只要是面额正好,直接往信封上贴,压根不考虑集邮,自然也不会考虑以后升值的事情。

        站在穿越者的上帝视角,唐植桐非常理解这种行为。

        一来无论是纪念邮票,还是特殊邮票,印刷数量都非常大,不存在缺货一说;二来就是大环境,哪怕拿出鞑子发行的龙票转手,也有可能被戴上“投机”的帽子,自然就不会有人想着收藏,待来年赚大钱。

        眼下可能国外有集邮的热潮,但国内起步较晚,得等九十年代才会兴起、炒热,然后等到千禧年,随着网络、电脑、手机等支持即时通讯逐渐普及,集邮迅速迎来没落。

        其实这个事吧,并不是说市面上的邮票少了,而是可玩的东西多了。

        从一开始的兰花,到后来的什么字画、古玩、文玩、玉石、二次元、虚拟币、区块链,甚至显卡,都是收割韭菜的道具。

        唐植桐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以上这些终将被淘汰,然后出现新一轮的小玩意,完成一茬又一茬的收割。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