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芳一边收拾今天早上刚下的水饺,一边叨叨:“雨滴黄昏头,行人不要愁;雨滴鸡开口,行人不要走。老天爷唉,可下点雨吧,今年一冬就没怎么下雪。”
唐植桐听到了,但没吭声,因为自己明显做不了老天爷的主。
唐奶奶在的时候,唐植桐也听她老人家说起些谚语,雨水是一年降水的开始,也是一年收成的预兆,有“水满塘,粮满仓,塘中无水仓无粮”一说。
送下两个妹妹后,唐植桐和小王同学在西安门大街西口分别,一个往东去北图,一个往北去北邮。
路上的时候,唐植桐又琢磨起了雨水的事情。
在明清两代,尤其是清,各路地方官员时常会提及自己辖区的降雨情况,更有织造等内务府官员会专门定期记录当地的降雨量、粮米价格上报。
说白了,在水利工程不发达的清朝,老百姓是看天吃饭的。
多收三五斗,老百姓会难,少收三五斗,老百姓会更难。
民生艰难就容易引起社会动荡,所以康麻子才不得不重视,重视民生的后面其实是担心百姓造反。
唐植桐不知道在通讯发达的现在有没有类似的制度,他只希望能早点推广瓜菜代,好歹趁着农时能收一点,别等到大冬天才想起这一茬来,那就晚了三秋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