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傅,理个发什么价?”唐植桐停到理发师傅旁边,和气的问道。

        “承惠,六毛。”剃头匠见唐植桐开口相问,满脸堆笑,客气的不得了。

        “全套?”六毛钱不算便宜,这年头街边理发店成年人理发的价格不会高于四毛,还负责给洗头,四联牌子那么硬,也不过八毛。

        “一看您就是个懂行的,全套。”剃头匠年纪虽大,但腰微弓,开口必称您。

        “得嘞,那麻烦您了。”唐植桐觉得这个价格还行,看着时间还早,就决定体验一把。

        剃头匠是四九城对理发师的称呼,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被称作“栉工”,那时候栉工并不剃头,主要做发型、剔面,有点发型师的意思。

        宋朝的理发师改称“镊工”或“刀镊手”,主要工作是为顾客拔除脸颊上的毫毛,据《贵耳集》记载,秦桧有次理完发问多少钱,镊工说两文钱,秦桧由于很满意,“以五千当二钱犒之”。

        明清时期剃头风俗流行,理发师就成了剃头匠,一些大户人家有固定的剃头匠,每个月定期上门服务。

        建国后,部分剃头匠参与了合营,由于审美因素的变迁,虽然手艺活还在,但要不上什么价。

        不过,可千万不能小瞧剃头匠,有些手艺好的师傅,还能治一些崴脚、落枕、脱臼的骨科病症,活脱脱的一人多能。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