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社员都琢磨着,炼钢都这样了,等到了冬天公社还不得给大家伙一人分一车煤?
好消息是,煤炭还供应给公社;坏消息是,这煤炭依旧得花钱买,而且限量。
于是乎,地里那些没来得及收的秸秆成了香饽饽,而这个传统一直延续了下来。
身在农村,唐植桐下手搭炉灶前问了曲毅一句燃料的问题,在得知市局会送柴后,才去和泥。
至于市局从哪儿搞柴,就不是他能关心的了。
搭炉灶是有讲究的,用砖头也行,土坯也可以,讲究的人会等自然晾干后再用,但唐植桐不讲究这些,搭好直接生火烘烤定型。
裂就裂呗,只要不跑烟,能把麦收这几天坚持下来,就算完成任务了。
随着夕阳西下,麦场上的大学生和初中生陆陆续续的来到这边吃饭、休息。
这个年景,吃饭总是令人愉悦的,更何况还是不限量的这种。
唐植桐垒的炉灶立马体现出了价值,三口大锅一字排开,里面都是粘稠的疙瘩汤。
此次所有前来参加劳动的人员排成三列纵队,依次打饭,每人都是满满一大勺疙瘩汤,方圆此刻犹如一个大管家,不仅站在一旁维持秩序,还时不时的来上一句:“排好队排好队,大家都有,吃完不够还有,注意自己的饭量,别撑坏肚子。”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