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改良版了,朱翊钧又陆续见到了它最初几个型号,首先是独轮车,独轮车的结构非常简单,还有便是是三轮,前面两个一人高的大轮,人坐在大轮的横梁上,而控制方向是前面的一个小轮,直径大约只有小臂那么长,还有四轮,就是后轮带有辅助轮的自行车,还有四个轮子的自行车,造型千奇百怪。

        这是自行车的改良过程,显然,朱载堉想搞明白,为何两轮车可以实现动平衡,也就是为什么两轮车在行驶的过程中,不会倒下。

        朱翊钧兴致勃勃的上了自行车,开始骑行,而后提出了若干的改良意见,比如这个轮胎可以适当窄一些,车身可以用一些钢木结构,就是用铁做框架,用木头去填补减重,以及车辆的驱动,换成链条等等。

        朱翊钧和朱载堉兴致勃勃的研究着自行车的种种改良方向,这些都是极易实现的,并不复杂。

        在日上三竿的时候,朱翊钧终于恋恋不舍的离开了皇家格物院前往了北大营,每日操阅军马去了。

        而戚继光则留在了格物院里,看着那个两轮车,愣愣的出神,他首先想到的是军事用途,这玩意儿一个人可以操作,而且后面可以绑缚货物,一个成丁带几十斤的粮食,不成问题,或者是用来送信,也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这东西很有军事价值,可以用于战场信息和情报的传递,同样可以用来弥补人力的机动不足问题。

        戚继光和朱载堉沟通了许久,确定了更多的细节。

        京堂的风,仍然很大,大明皇帝的聚敛兴利,仍然被广泛反对着,张居正的判断很正确,蔡继训不再扛旗,甚至在面见了陛下之后,就改投了支持朝廷聚敛兴利的阵营。

        但是这股风,仍然没有任何停止的趋势。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