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条驰道的修建,廷臣们早就达成了一致,修是必然的,等驰道修好,大明京营赶到宣府大同的时间,只需要三天,兵贵神速,有了这条驰道,北虏自此难成气候。
王崇古看着堪舆图,驰道修通之后,北虏难成气候,晋党也同时会挨揍,一旦有任何不臣之心,天兵天将第二天就到家门口了。
王崇古开口说道:“京宣、京云驰道,工部、户部核算至少需一千二百二十万银,五年,一年就需要二百四十四万银,陛下,臣和晋地望族商量了下,从京师到居庸关这段,一共三百二十万银,臣和晋地望族磋商,可负担一百八十万银,毕竟是给晋地通衢所用。”
“虽然不多,但聊表恭顺之心。”
王崇古一开口就是180万银,这一条路的驰道,最贵的就是京师到居庸关这段,晋党出一半的钱,这是在投献,也是认捐,这条驰道必须修建,已经是既定事实,无法改变,那就出钱又出力,反正打不过,还不如早早投降,还能争取到较好的投降条件。
“善。”王国光眼前一亮,晋党这笔银子来的恰到时候。
晋党有自己的考虑,这条驰道一旦修通,大同的煤炭、宣府的牲畜皮草,就可以十分顺畅的流入京师,大利宣府、大同的发展,大明复套成功,大利晋商。
晋党不是铁了心的要造反,要跟朝廷作对,这条驰道,完完全全是利大于弊的存在。
180万银的确很多,但账不是这么算的,船舶票证不算买卖票证的收益,仅仅是分红就超过了三十万银,再加上开海投资分红,180万银,真的不算多了,陛下在分红上,说到做到,臣子也要有恭顺之心,投桃报李,要不然君臣都不体面。
陛下不体面惯了,只会丢面子,望族丢的不仅仅是面子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