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钧看着南衙六部尚书都察院科道言官们的上谏,颇为挠头,新任应天巡抚李乐,上任的第一把火,直接烧到了北衙,请命皇帝的准许自筹修驰道事宜。
朱翊钧收到奏疏后,召见了张居正和汪道昆。
“南衙这么有钱吗?”朱翊钧眉头紧蹙的说道。
张居正略显无奈的说道:“按理来说是没钱的,但是这两年清丈,稽税院稽税留存地方,南衙十四府留存了五百万银子。”
“这五百万两银子,算是老库的存银,若遇到了南方洪灾水患、水路疏浚等事,就可以直接调用了,潘部堂为人清廉,管理颇为完善,倒是没有被人侵吞。”
说是南衙的银子,只不过是个仓储,调用还是北衙说了算,所以李乐想修驰道,得朝廷准许,两京虽然并列,但皇帝在北衙,南衙的六部其实没有什么权力。
“南衙有必要修驰道吗?四通八达的水路还不够吗?”朱翊钧看向了汪道昆,这次就属南衙闹得欢,议论纷纷,朱翊钧主要觉得南方的水路畅通无阻,修驰道是不是有点无效投入。
驰道一里9600银,若是桥多还得涨价,朱翊钧担心步子迈的大了扯到蛋。
“是有必要的。”汪道昆颇为肯定的说道:“陛下,水路四通八达,这是事实,可不是所有的商品,都在河边,大明真的太大了,堪舆图上很明显,那些水路,其实都是一条细线罢了。”
又不是所有商品,都是在河边生产,所以修驰道的要求是很正常的,南衙水乡,也不是只有水道就可以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