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渭作为大明天使长崎总督,要在九月初一,在长崎代倭国国王召见大名。
去还是不去,这不是一个问题,这些个战国大名们根本没有选择,只能坐水翼帆船,带上两个扈从前往。
大明水师直接的军事威胁暂且不提,虽然五桅过洋船每年都要武装巡游一圈,名曰演练,实则威慑,是实打实看得见的威胁。
抛开军事威胁不谈,且说厌恶了长崎总督府,还怎么跟大明做生意?整个倭国的大名们,都要通过长崎总督府才能完成和大明的商贸。
徐渭一句话,他们就得吃糠喝稀,不得不来。
经济羁縻的威力正在逐渐展现,只要徐渭不要了他们的命,不让他们死,不太过分的要求,就只能答应,临行前的大名们,个个和家眷们抱头痛哭交代后事,生怕到了长崎,因为什么古怪的原因,被刀抹了脖子。
徐渭一直在积极筹备,这一次他一共要求了二十名大名前来商讨宝钞大事,既是发钞,也是贸易,这种大型的贸易会,每年都会进行一次,大明今年堆积的商品需要出售,还要确定来年的份额。
大名们对长崎总督府的观感是极其复杂的,一方面,长崎总督府本来是他们倭国的一地盘,现在成了大明的海外总督区,这显然是大明对嘉靖年间倭患的报复;而另一方面,这种贸易会,其实就是变相的朝贡贸易。
在长崎总督府建立之前,倭国只有十年一次朝贡,而且规定只有两艘船,并且是两桅倭船,为了这十年一次的朝贡,嘉靖年间,还闹出了倭使争贡的闹剧来。
而现在,每年都可以一次朝贡贸易,这让倭国对长崎总督府的态度,变得复杂且矛盾,不想长崎总督府存在,又怕长崎总督府真的离开。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