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宋太宗能把辽国给灭了,那这高粱河股中两箭,恐怕会和卧薪尝胆一样成为一桩美谈,但宋太宗没做到,两宋三百载,未曾复燕云。”万士和颇为感慨的说道。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睡在柴房吃苦胆,换来的是三千越甲可吞吴,最终报了仇,谈起越王勾践,大家没人会嗤笑勾践这些不光彩的过往。
赵光义后来如果能把辽国给灭了,他这段经历就不是笑话,而是成功路上的些许风霜。
赵光义没做到,他的子孙后代们也没做到。
“挺好,登邸报就是。”朱翊钧再次肯定了万士和对这段历史的研究。
这段研究里,除了赵光义的高粱河败北之外,还有另外一个战役,潼关之战。
安史之乱中,潼关战败的主要责任,自然是李隆基在安禄山起兵之后,乱了分寸,自毁柱石,冤杀封常清和高仙芝,而后反复催促哥舒翰出兵,正是因为反复催促进兵,才导致了哥舒翰的战败。
但万士和研究发现,这个将军天上封侯印,御史台上异姓王的哥舒翰,可不是真的那么忠义。
哥舒翰领兵二十万驻守潼关,这二十万人,可不是封常清、高仙芝手下的乌合之徒,而是河西陇右两节镇的精锐之兵,是精锐。
河西陇右两镇之兵,在开元年间,曾经打下了大半个青海高原,打断了上升期的吐蕃的扩张之路。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