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现在有一种唯生产力的论调,就是一切都是因为生产力不足导致社会矛盾。
在生产力,也就是人改变自然的能力不断的提高之下,一切矛盾都会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消散,当物质丰富到了一种完全饱和的地步,人对人的朘剥就没有意义,那么阶级就会消亡,就会实现自由。
但这种论调,遇到了阻力,那就是宗教。
生产力的进步,无法根治宗教的顽疾。
林辅成在草原不光是看到了穷民苦力,就以他那个刨根问底的性格,绝不会片面的观察穷民苦力,对于草原的贵族们,林辅成也深入观察,他发现贵族普遍比穷民苦力还要虔诚。
这完全不符合李贽的宗教说,李贽认为宗教是对现实苦难的逃避,是对彼岸的追求。
而这些贵族们完全没有现实的苦难,也没有对彼岸的追求,因为他们从出生开始,就在彼岸,但他们对佛的信仰之坚定,让林辅成叹为观止。
究其原因,宗教是对下朘剥、建立人身依附关系的重要工具之一,而且非常好用!
有限自由论和其主张的理想国,受到了巨大的挑战,物质大丰富之后,朘剥的确失去了意义,可是人对奴役他人精神的非物质需求,即宗教,仍会存在,并且进一步增强。
这是林辅成的思考,他还在草原上寻求着答案,林辅成这些游学团还在寻找,就像是迷失在了大海上的船只一样,不知何时才能找到答案。
万士和拿到了下章礼部的草稿,林辅成有些话说的过分直白,需要进行一下修饰,不让文章看起来过分的挑衅皇权的威严,而万士和只用了半个时辰,就把稿件完全润色好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