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淘金手段实在是太过于低效了,甚至没有采铜的工艺。

        陈成毅并没有执着于淘金,淘金这种事运气太多,远不如炼铜稳定,陈成毅开始了试着改进此地的炼铜工艺。

        凡是出产铜矿的山总是夹土带石的,深挖数丈就能够得到包裹铜矿的脉石,这种脉石形状像姜块,而有铜星,亦名铜璞。

        将铜璞上的土滓清洗之后,就可以开始炼铜了,而几乎所有的铜璞都有铅。

        而炼铜的熔炉很快就烧制出来了,这个熔炉很有趣,有高低两个孔,铜璞在熔炉内融化后,铜会在底部小孔流出,而铅会在顶部小孔处流出,铜锌为黄铜,铜锡为青铜。

        陈成毅不打算进一步的提炼,做到这一步就足够了,生产出来的铜锭会运到马尼拉而后送回大明。

        条件十分的简陋,陈成毅的铜锭铸造的十分丑,在沙坑上锤个坑就是铜锭的砂模了。

        但是再丑陋那也是铜锭,在解决了粗制炼铜之后,陈成毅开始组织百姓种田,棕榈和甘蔗,殷正茂的确让他来炼铜淘金,但是陈成毅是大明人,他对于劝农桑之事非常在意和执着,觉得为官一方,不劝农桑,那还是当官?

        有了田,才能有更多人,有了更多的人,才能更好的采铜淘金。

        一个个种植园开始出现在了河道的两边,陈成毅时常带着二十多个卫军、两个通事,亲自寻找可垦荒的土地。

        而第一批铜料开始起运返回大明,十五万斤的铜料,装进了五桅大帆船上,大量的棕榈油、鱼油、糖,塞满了一整条船。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