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官们倒是想送,可大明皇帝压根不收。
纲运,其实和大明朝的漕运很是类似,都是漕粮赋税的运送,赵匡胤称帝之后,明令:自今每岁受民租及管权榷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络帛之类,悉辈送京师。
和大明地方留存五成以上完全不同,宋朝是地方除度支外,一切送入京师,这是两宋强干没枝的具体体现,为的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
而大明则是地方留存和朝廷五五分,这自然和明初的世势有关,毕竟燕云十六州已经丢了五百余年,秦岭淮河丢了三百余年,当时大明南北割裂严重,地方官衙没有足够的财权无法稳定统治。
还有和明太祖朱元璋,真的不太擅长理财有关,朱元璋当时五五分成的主要原因还是觉得运送到京城,再运到地方,这样倒一遍手,路上的损耗太大了,地方留存,等到用的时候,在地方启运更加方便简单,损耗更低。
想法很好,但执行起来就发现地方调运粮草的弊端了,因为根本调不出来,府库里空空如也,老鼠进去都得含着泪出来。
朱元璋在财经事务上的天赋,远不如他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天赋那般耀眼。
朱元璋在财经事务上的天赋,大概和朱翊钧的军事天赋一样,不能说没有,只能说是几乎为零。
清承明制,但是鞑清朝地方留存比例从来没超过20%,到了后来甚至不足10%。
生辰纲,是宋徽宗在税赋之外为了聚敛,以庆贺皇帝寿辰为由,搞出的把戏。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