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个定义,满足一个,就符合全歼的标准。
熊廷弼用了三千人,完成了他的许诺,全歼了来犯之敌,让敌人失去了重组能力,只能漫山遍野的向着后方溃逃,他没有追击,他来到关东平原的主要目的是占据这里,用自己的办法,试着完成对倭国的王化。
对于战争的结果,熊廷弼并不骄傲,全火器作战对冷兵器的碾压,胜利是理所当然的。
大明军伤七十七人,其中重伤七人,三人不治身亡,此战大明军牺牲二十四人,尸骨会火化,骨灰和身份铁牌安葬在西山英烈祠之中。
熊廷弼在写捷报的时候,却有点犹豫,最终,他在捷报上的第一句话是:善胜者无与战,善战者服上刑。
这两句话,前者出自于《老子》,后者出自于《孟子》,意思是:善于战胜敌人的人不会轻易与人交战;好战的人,只会用武力的人、以杀人为美的人,应该受更重的刑罚。
这句话,戚继光经常告诉所有京营锐卒,是讲武学堂上报天子、下救黔首之后,大明京营建军的第二核心理念,在用兵上,虽胜之而不以美,伐之而不以取强,达致王道。
和戚继光一样,善战者不喜战,越是擅长打仗,善于胜利的将领,越不能被骄纵蒙蔽了内心,要对战场始终充满了敬畏。
熊廷弼很年轻,很气盛,他甚至许下宏愿,想要改变倭国眼下的局势,让倭国真的稳定下来,但他从不骄纵。
写完这句话后,熊廷弼把这次战争的经历,写成了详细的战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