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广阔、肥沃的黑土地,为这些迁徙而去的勤劳百姓提供了生存的保障。

        辽东存在一个让李成梁从开始就头疼不已的问题,那就是辽人里,汉人太少。

        辽人中包括了鞑靼人、女真人、外喀尔喀人和汉人,汉人在除了辽东都司辖区之外,不具备人数优势,这就是辽东开发的最难难题,而现在随着土地开拓,迁徙辽东的汉民逐渐增多,让大明在辽东的开拓的根基变得更加扎实。

        自从万历中期,高淮乱辽之后,汉人要么逃回了关内,要么投奔了鞑靼、女真、外喀尔喀成为了汉儿,辽人里汉人的数量进一步减少,到了黄台吉时候,黄台吉将辽人变成了满洲人,至此,大明在辽东的征战,都变成了客乡作战。

        朱翊钧对第五工兵团营进行了嘉奖,这次给的不多,每人五块银币,但第五工兵团营有三万人,这就是十五万银的赏赐。

        “朝鲜使臣来一次,就得给十多万银,这笔银子拿来给工兵们不香吗?大明的笔杆子整天批评朕宁与外邦,不与家奴,朝贡贸易才是真正的宁与外邦,不与家奴,也没见过他们批评朝贡贸易。”朱翊钧拿起了另外一本奏疏,吐槽了两句贱儒的劣根性。

        贱儒们追求柔远人,所以对朝贡贸易里的弊端,视而不见,政治活动和经贸活动搅合在一起,能做好才是天大的怪事。

        松江巡抚申时行终于跌跌撞撞的完成了一条鞭法在松江府的推行,按照廷臣部议,对申时行官升一级,当初因为他的师爷的问题,导致的官降三级,还有两级。

        一条鞭法的推行成功,并不意味着大明将在大明全国推广一条鞭法,还要在松江府继续推行下去,总结经验再做处置。

        户部结合松江府经验,给出了一条鞭法推行的标准。

        人均拥有白银超过了五两的地方,才有一条鞭法的基本基础;在完全厘清了地亩、地籍,废除了贱奴籍的地方,才能够缓步推行;只有完成还田,一条鞭法才能被所有人认可。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