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结论解释了为何兴文匽武,为何要对大宁卫、应昌、开平卫、河套地区弃地,解释了为何大明之前屡屡讨论重开西域,从洪武年间讨论到了嘉靖年间,依旧没有去做,因为征战的代价太过于昂贵了,粮食的运费随着路程的增加,会指数级的增长。

        “看来大思辩是有用处的。”朱翊钧朱批了工部的奏疏。

        即便是南方士子吵赢了,而且是压倒性的优势获胜,但是对于宁波杭州运河的修建,南北士子的意见非常统一,不能修。

        不能修的理由就是昂贵,就是举债,就是寅吃卯粮,是大兴土木,是亡国之兆,即便这条运河修出来,大利万民。

        大明是一个极端保守的国朝,从申时行在松江府搞出了万国城,各市舶司效仿,就可以看出,大明从不开放,也不包容。

        朱翊钧拿起了另外一本奏疏,山西巡抚周良寅在山西精简、裁撤地方臃肿衙门的改革失败了,周良寅碰了满头的包,在没有王崇古支持的情况下,周良寅进行了试点,以失败收场。

        精简倒是精简了,衙门也失灵了,最后折腾了一圈,把人折腾的筋疲力尽,还是兜兜转转回到了原点,把精简的机构重新设立,把裁撤的人又重新招揽了回来。

        朱翊钧当初亲自去了全晋会馆请刚刚遭遇刺杀的王崇古回朝,王崇古在哪般境遇下,都没有支持周良寅,现在的试点失败,证明了王崇古眼光的毒辣。

        “试一试,没成就下次。”朱翊钧没有核准周良寅的请罪奏疏,而是给了一个鼓励的批复。

        周良寅试图对地方衙门的精简,成功与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出发,地方衙门的臃肿和僵化,是个问题,需要想方设法的解决,这次不成,下次换个办法,不能把眼睛、耳朵、嘴巴一捂,装作没有这个问题。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