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并不急于进攻,大明和倭寇都是异国作战,但大明没有进攻压力,而倭国有很大的进攻压力,他们攻不下平壤,就没法劫掠,士气就没办法维系,一定会铤而走险。

        “在平壤城中,李副帅并没有索要,等戚帅到了再定。”祖承训赶紧回答了这个关键问题,李昖出平壤至定州,定州已经归降大明,不给李昖开城门,李昖又到安州,安州也不给他开城门,李昖兜兜转转,只能又回到了平壤。

        大明军之所以没有马上索要李昖,是因为在朝大明军数量不足,需要朝鲜废王李昖,稳定朝鲜方面的士气。

        “立刻传令平壤,将李昖护送义州来。”戚继光见过李舜臣,李舜臣对李昖非常不满,而且现在李昖在平壤也是被关押,而不是坐在王位上,发号施令。

        那韩克诚怎么兵败被杀,被倭寇签在长杆上游街的下场,李舜臣引以为戒。

        而此时的平壤城安鹤宫内,李舜臣带着一群披甲锐卒,龙行虎步,大踏步向中宫走去,所有阻拦李舜臣的宦官都被李舜臣一把推开,气势汹汹的一行人,吓的宫里的所有人赶紧躲避。

        李舜臣带着一堆人冲进了安鹤宫的中宫,见到了被软禁的李昖,气血翻涌。

        “李昖!你疯了吗!”李舜臣手里举着一封信,厉声说道:“你是朝鲜的王!你就是这么做大王的吗?你也配做大王吗!”

        李舜臣将李昖关在了安鹤宫中软禁,不是为了跟大明讨价还价,其实他还有一丝丝的侥幸,怎么说李昖也是大王,他只要活着,还在宫中,这朝鲜方面的义军都要认这一杆王旗,李舜臣留下李昖,完全是为了更早的把倭寇赶下海。

        李舜臣想的其实很简单,战后无论究竟是什么样的格局,他跑去大明,朝鲜的事儿就跟他无关了,他就一门心思想把倭寇赶下海。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