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作为一个人的基本道德和底线,事情说破天去,也是大明入朝作战,救的是朝鲜。
对于大明而言,灭倭也不是必须假道朝鲜,可以从长崎总督府出发,一把尖刀,直插倭国,大明水师强横,而且还在不断地变强,李舜臣到大明看到了邸报,最近大明朝廷在吵架,为了水师扩军而争吵。
主要是为了扩多少争吵,激进派认为五万,保守派认为太多了,三万足矣,极端保守派认为十万,扩张到二十万水师,就和永乐年间差不多了,算是复祖宗成法了。
“兴师四方,转饷千里,朝鲜国王如此不明事理,军兵入朝,必然啼饥号寒,朕实不忍心。”朱翊钧思索了很久,深吸了口气,对着李舜臣说道。
这哪里是送军兵去朝鲜作战,分明是让军兵去送死,大明京营锐卒,培养一卒就要十六头牛,朱翊钧哪里舍得。
“这其实也没什么吧。”李如松一脸疑惑,有点愣愣的说道:“咱们直接绕开朝鲜国王不就得了?打下一地,就归为汉土,尺进寸取,一点点打进去,把粮草铺进去即可。”
戚继光面色平静,甚至有点严肃,李舜臣左右看了看,也不说话,大家都看向了皇帝陛下。
李如松如此理所当然的说辞,其实就是已经把朝鲜看成了囊中之物,大战之后,朝鲜国内一千七百万众,能剩下多少?兵祸可比天灾严重的多的多,战争之后,朝鲜国内完全可以自给自足,大明把朝鲜半岛纳入版图,即便是以国朝贱儒的精算之风,也无法精算掉。
“李将军以为呢?”朱翊钧看向了李舜臣问道。
“臣以为无不可,朝鲜万民诚盼甘霖。”李舜臣也没有多犹豫,反而十分赞同李如松的激进。
朝鲜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多山,土地贫瘠,旱田七成、水田三成,道路修建不易,物产也不是很丰富,降水较少;而南部为平原,水田七成,旱田三成,一望无际的平原,道路容易修建,人口比较稠密,而且多港口,工商业发达。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