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样的筛选之下,在和大明的不断冲突中,倭寇得到了一大批愿意用同胞的血,染红自己官帽子的花郎,并且迅速填补到了战线,给大明军造成了一些困扰。
“戚帅似乎对这种悍不畏死的花郎协,有些轻视了。”朱翊钧总觉得戚继光有点大意,戚继光并不打算做出什么应对,而朱翊钧总觉得这种战场上的变数,有些危险。
“陛下,戚帅这么觉得,一定有他的道理吧。”冯保和陛下一样不懂,为何戚继光对这些花郎里的异类,并不是特别的在意。
戚继光的理由非常简单,他对协从军的定位,是十分清楚,不需要有太强悍的战斗能力,能组织起来运粮草,那就是已经烧高香了,如果实在运不了,就让他们种地去。
哪怕是种地,也不要让他们上战场捣乱,而且协从军,绝对不能有战斗力。
悍不畏死的花郎协,一旦人数变多,最先遭殃的绝对是倭寇。
基于恐惧而非信念作战时,这些悍不畏死的家伙,就成了军队最大的不稳定的因素,他们很有可能在关键的时候,反戈一击,拿倭寇的脑袋当投诚的筹码。
道理很简单,跟大明军拼命是拼命,和倭寇拼命也是拼命,为什么不挑个软柿子捏?
在军队,军令如山,强调的就是军队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听话,接到命令就要执行。
悍不畏死的花郎协,这种随时都有可能背刺的战斗力,不过是磨一把注定捅向自己的刀。
很快,朱翊钧收到了前线的一些战报,证明了戚继光说法的正确性。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