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大明京营军兵,每个月都会抽调出两个步营运煤,这是为了保证煤炭的分配。

        一个步营,前往西山煤局,将煤局运到煤市口;一个步营,将煤市口的煤,运到各个坊市的火铺,以六文每斤的价格卖给百姓。

        让伊万怀疑自己一生的是,他亲眼看到,一些坊市平民的孩子,不止一个,只有四岁左右的孩子们,坐在圣堂勇士的肩上,不断地吆喝着,平民听到吆喝会从家里出来,购买煤炭,而圣堂勇士、孩子、平民的脸上充满了笑容。

        这在伊万看来,是完全不可能发生的事儿!

        他为罗斯国征战了半生,从平民、孩子的眼中,他只看到过恐惧,没有别的情绪,平民更不敢靠近任何军队,因为屠刀在下一刻就会落下。

        “或许大明人用蛮夷去形容大明之外的人,并不是一种傲慢,而是事实。”伊万写完了游记的最后一句话,合上了游记本,放好了钢笔,这是皇帝御赐的礼物之一,非常好用,结构极为精巧。

        大明的见闻,让他震撼,甚至连带有明显歧视的蛮夷二字,他都可以接受了,在大明甚至可以不用信奉任何宗教,至少明面上管理如此庞大人口的儒学士们,都要把‘子不语怪力乱神’挂在嘴边。

        伊万很快就准备好了觐见,单独觐见的地方,在通和宫,那是大明权力最高天,而觐见的地方在龙池旁的观龙亭。

        伊万十分郑重的见礼,鸿胪寺的官员非常严格,连磕头的时间,都要精确的计算,但非常温和的大明皇帝,似乎并不在乎这些,伊万很确定,大明皇帝的眼神,没有从面前的书上离开过,直到他行礼结束。

        [大明皇帝根本不会花哪怕一点点精力,去关注使者的礼节是否完美,因为皇帝并不在意,但服务于大明皇帝的官僚,就必须要尽职尽责的做到完美。]

        这就是伊万在磕头的时候,在想的东西,他会把这段话写到游记之中。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