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钧将王崇古、王家屏联名上书和邓子龙的奏疏放到了一起。
王崇古谈到了信心不足和有效手段这两个方面,王崇古是个威权崇拜者,他对信心不足的阐述,是有点片面的,在王崇古看来,皇帝的金字招牌不要太硬。
但朱翊钧很清楚,皇帝的金字招牌,真的没那么硬,那么坚挺。
如果内帑不能收储大量黄金,那么大明皇帝,也不能随意发钞。
而金池总督府的探索,弥补了信心不足,至少大明的黄金叙事,可以讲得通,金池总督府的开拓一切顺利,大量黄金会流入大明来,这样一来,发钞,就有了最基本的信用保障。
皇帝的信用,从来不是无限的。
“金池总督府做得很好,雷霆涤倭气,忠魂耀海疆。”朱翊钧做出了批示,倭,在大明语境下,就是海外的敌人的意思,就像是夷戎蛮狄,最开始代表的仅仅是方位。
《礼记·王制》言:东曰夷、西曰戎、南曰蛮、北曰狄。
倭、倭寇,都泛指海上的敌人,后来因为倭国的倭寇逞凶,逐渐成为了倭人的专称。
朱翊钧把奏疏的一部分进行了涂黑,这代表着金池总督府的开拓者们发动殖民战争的罪孽,一笔勾销,再无明确信史记载。
只会留下短暂的记载:总督率军拓疆,夷拒王化,遂平。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