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夷常胜机要疏——节选)
沈鲤认为,蛮夷存在基础即为‘必须赢’的生存机制,一日不赢,即面临脆弱共识的整体崩溃,所以只能宣布无限胜利。
中原并非如此,从古至今都没有无限胜利的说法,赢了两句话,输了三本书,才是常态。
戚继光征朝鲜,指挥得当,稳站稳打,步步为营,每一步都是精心谋划,其谋划让倭国明明白白去死,看穿了戚继光的规划,也只能按着戚继光的规划去做,这是何等恐怖的战场掌控?
但大明这边的记载就只有‘六捷安边’这么一个概述,又没输,记录那么多作什么?
汉朝时候,大汉视‘白登山之围’为奇耻大辱,并没有宣布过白登山是汉军大胜,而是厉兵秣马,击败了匈奴后宣布获胜;
明朝的时候,土木堡天变后,大明用尽了手段,把被俘的皇帝要了回来,最后也先的脑袋被阿剌知院砍了下来,送到了大明换了赏钱;
中原可以接受输,甚至要对输进行全面的分析、全面反思,然后再赢回去。
《蛮夷认爹说》和《蛮夷常胜说》构成了礼部现在处理蛮夷之事的基本逻辑,这两个逻辑共同推动了一个方法论,对待蛮夷,打他一顿,他自己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蛮夷常胜说,是非常难缠的,因为大明任何的尊重、礼让、优惠、善待,都会被蛮夷解构成一种赢,进而让蛮夷变本加厉。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