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司马光看来,熙河开边,就是王安石在偷了别人的财物,既然已经被抓住了,岂有不还回去的道理?
熙河开边的将领没有为王相公说话,后来大宋武备彻底松弛,天下倾颓。
类似的事儿,在大明也多次发生,精算弃地,有一个算一个,全都是这样放弃的,在大明文臣的眼里,大明武夫太猖狂,把你的功绩废掉,你还如何荣耀?
高启愚此次出使不仅仅保住了既定成果,还逼迫倭国交出矿山,京都条约九条,大明军打下了一半,高启愚谈下来一半。
当然高启愚还是扯了块遮羞布,大明会用倭国通行宝钞购买这些矿产出产,倭国通行宝钞不能和大明宝钞进行互换,制作工艺极差,面值很大,出了倭国一文不值。
戚继光在奏疏里非常明确的说明了请功的原因,要让高启愚荣耀,要把高启愚捧得高高的,就是要让天下读书人看到,让后来者循道而行,文武之间也不是必须要彼此针锋相对,也可以互相配合。
自宋重文轻武之后,文武大臣之间的相处模式,远不如汉唐时候的互相配合,武将在前线打仗,要小心后方的出卖。
戚继光觉得十分可笑,张居正收武将的钱,就是贪得无厌的象征,就是值得耻笑的事儿,那时候没有张居正作保,戚继光都不敢想象平倭拒虏这两次大仗,得打成什么样。
冯保想了想解释道:“陛下,戚帅不仅要军事胜利,还要政治胜利,不仅要在战场上赢,还要在朝堂上赢,让文武一心,团结在陛下身边,为王驱使。”
朱翊钧想了想说道:“那就让高启愚荣耀!东征英豪录里专门给他加一篇,谒者天官。”
谒者天官,为传达王命、引导宾客的星官,在太微垣之中。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