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不值得、赢得什么;能不能赢;会不会输;如何结束。只有彻底搞清楚这个五个问题,发动战争即便是输也是赢。

        在戚继光看来,一个统治者,在发动战争之前,连是否值得,获得什么,能不能获胜,如何避免失败,如何结束战争这五件事都没想明白,那这个统治者发动战争就是盲目的,是不道德的君王,很容易走上为了掩盖战败不停发动新的战争,最终走上穷兵黩武的自我毁灭之路。

        失德的君主,就会失去国民的拥护。

        戚继光非常庆幸,陛下每一战发动之前,都清楚的明确的对这五件事进行了三思,和辅臣、廷臣们反复商议后,确定要进行,才发动的战争,每一战,都搞清楚了这五件事。

        在戚继光看来,更加难能可贵的是,皇帝总是对出征的大明将领军兵们讲:胜负乃兵家常事,如果没打赢,就保存实力,总结经验,下次赢回来,洪武五年,战无不胜的中山王徐达,还在岭北之战中,吃了个大亏,但,大明可以输一百次,而蛮夷只能输一次,这就是大明天下无敌的根本原因。

        目的明确的入朝抗倭,在取得了自己想要的效果后,迫使敌方议和,划定了疆界,果断让大明脱离了战争的泥潭。

        在戚继光看来,大明从来不缺乏名将和统帅,大明人很多,军兵就两百余万,人才辈出,无论任何时候,都不缺乏领兵作战的将领,可一个清醒的君王,就非常难得了。

        战争论,就是战争的理论,不涉及具体的作战,而是讲战争的基本性质,主要讲战略方面的决策,是一本典型给皇帝看的兵书。

        戚继光是帝师,和张居正身份相同,身上的头衔一点都不比张居正少,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培养皇帝的武德,而且看起来是极其成功的。

        大明入朝抗倭,之所以如此大肆的贺胜,就是因为入朝抗倭获得了普遍的支持,即便是没有被倭祸蔓延的陕甘宁三边,也非常的支持这一决策,因为虏变倭患,真的差一点就把大明拖入了彻底的败局之中。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