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制度,都是为了保障官厂不脱离朝廷的控制。

        凌云翼和高启愚都是很严谨的人,他们设计的每一步,都有自己的目的,为的就是让官厂从人情转向制度,让官厂真正成为大明朝廷的财源,源源不断的为大明革故鼎新提供银子。

        万历十八年末,户部完成了年度大计,岁入折银为5700余万银,比去年多了320万银,今年增长低于户部的预期,按照户部的预期,今年岁入应该超过6000万银。

        “今年田赋折银为1030万银,比之去年的1358万银,减少了328万银,今年水旱不调,朝廷对受灾各处蠲免田赋,绥远、山西、陕西免七成,北直隶、河南免三成、山东两成、其余地区各免一成。”

        “今年商税为4658万银,相比较去年的再增六百万银,商税超过了总岁入的八成,如此高速增长,一为海贸,二为焦煤官营,三为烟草,尤其是烟草今岁入账310万银。”张学颜把大计的账本递给了所有的廷臣。

        自从有了东交民巷监狱里那些进狱系人才后,户部终于可以每年年末把大计做完,对陛下进行汇报。

        “大司徒,朕记得万历十五年的田赋,是1500万银?”朱翊钧坐直了身子问道。

        “回禀陛下,万历十五年是1542万银,商税为3658万银,总计5200万银,也是商税首次超过岁入的七成,田赋最高是万历十二年的1653万银,自此之后累年降低,今年是减免田赋最多的一年。”张学颜作为帝国的账房先生,对于帝国财税了如指掌。

        三年时间,田赋降了五百万银,几乎等同于嘉靖年间一年的岁入了,先帝皇陵都不太适合作为计量单位,而是以嘉靖年间岁入为单位。

        这代表着商税蓬勃发展的态势。

        也就是为了郡县制的运行,这田赋还在收,但其实从万历十五年起,朝廷的财税已经不依赖田赋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