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人越多,汉人开垦的土地就越多,就能把更多的夷人种到田里去,被种的夷人越多,辽东就越安定,辽宁则天下宁。
这就是大将军在听闻辽东农垦局产量后,得到的最终答案,迁民。
朱翊钧让冯保取来了辽东布政司办法的垦荒照准,递给了戚继光说道:“朕迁民和太祖、成祖迁民是一样的,给路费、给田契、给安家,之前辽东布政司衙门无法建立,承诺的给田无法兑现,不好大规模迁民,现在可以了。”
说过的话要算话,金口玉言说出去的话,不兑现,不等同于放屁?
虽然这份承诺在万历十九年才随着布政司衙门设立彻底兑现,但大明人是这样的,只要你皇帝说话算话,晚一点,大明人也可以接受,甚至高呼万岁。
大明人更不怕什么水泡子、塔头之类的玩意儿,吃苦耐劳、勤奋才是大明人的根本底色,这些东西,可以克服,而且朝廷提供了足够的器械、牲畜,帮助辽东垦荒。
农垦局下辖的官营农场,光是牛就有五十万头,驴、骡更是超过了一百万头,这些牲畜为垦荒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辽东已经初步具备了大明迁民的必要条件,甚至可以说,比当年太祖、成祖皇帝迁民的时候,条件更好。
戚继光注意到皇帝拿来的这份照准上,有粮长的签字画押,代表着辽东布政司已经有了完善的行政,深入到了乡野的粮长,这是编民齐户的先决条件。
张居正、戚继光又跟皇帝聊了许久,才离开了通和宫御书房,戚继光要写《万历辽东迁民疏》,张居正要写《住坐工匠吏举疏》,大将军和元辅的奏疏,是影响大明基本格局的奏疏。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