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制度的不稳定性;天变带来的困扰,比想象的更难。

        叶向高所问,其实是在说大明制度的不稳定。

        文华殿廷议共决的制度,有太多的巧合,才能保持稳定,环环相扣,只要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制度,就像多米骨牌崩塌一样,很容易就全面崩盘了。

        就比如现在,张居正致仕,皇帝和首辅之间,不再亲密无间,这个制度,看起来就无法有效运行了。

        这个问题,朱翊钧要在长期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增加公议制度的稳定性。

        朱翊钧认为,文华殿廷议要比张居正、叶向高他们认为的更加稳固,而非想象中的那么脆弱,一碰就碎。

        因为文华殿廷议,是大明在长期实践中诞生的制度,看起来有很大的偶然性,但其实拥有一定的必然,根据朱翊钧的经验而言,经过了实践检验的制度,往往拥有更加强大的韧性。

        文华殿廷议会随着关键人物的离开产生剧烈的变动,这种变动也是适应,自修正,去适应改变、适应新环境,不会和张居正、叶向高设想的那样,彻底瓦解。

        这第二件事,自然是天变。

        天变,水旱不调,朝廷应该更加慎重的对待,朝廷有些低估了天变可能的危害,王国光想到的壮士断腕,不是危言耸听。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