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价值、有道理但不能傲慢,对立且统一的思维方式。

        朱翊钧翻看了冯保呈送的所有文章,论文明是雄文中的雄文,其他的文章,和这一篇,都差了点意思,但都很有价值。

        比如讨论住坐工匠制的弊病,住坐工匠完全寄托于官厂的存在而存在,官厂亡则制度亡,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比如讨论大明朝廷变迁,将大明历史切割为了四段,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之前;正统十四年到弘治五年;弘治五年到万历元年;万历维新及之后,这种切割法,代表着大明朝廷,政治逻辑上发生过改变。

        这种断代,有利于人们理解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发生。

        比如讨论央地矛盾,着重讨论万历维新进程中,朝廷富、地方穷的困局,这种困局造成了,大工鼎建必须由朝廷牵头进行,地方衙门在大工鼎建中的作用为负的尴尬局面。

        这数篇文章,内容非常的丰富,皇帝注意到的问题,这些翰林们同样注意到了,而且分析的极为深入,充分展现了读书人确实读过书这一事实。

        “咱大明的笔杆子,不是挺厉害的吗?以前都干什么去了,怎么少宗伯一去,都知道该写什么了?”朱翊钧看着这些个杂报文章,每一篇都是言之有物,每一篇都是分析万历维新进程中,发现的新旧矛盾。

        连松江府竟奢之风都在其中,每一篇都值得朱翊钧留在身边反复揣摩。

        但之前,翰林院没有这种文章。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