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与1950年时空之间,陈晓克经过数次谨慎的穿梭,成功地将那台滚齿机最核心、最精密的部件——高精度主轴总成、分度蜗轮副、关键的传动齿轮和丝杠——分批运抵了1950年的“前进机械修理厂”。

        每一次运输,他都提心吊胆,仔细感受着穿越时那微妙的感觉。

        令他稍感安心的是,时空之门并未出现过的剧烈排斥或紊乱迹象。这似乎印证了他的猜想:输入高度集成、体积小巧的“工业种子”或“器官”,而非大量成品或半成品,对时空结构的扰动要小得多。

        这种“技术移植”的模式,或许是可持续的。

        核心部件的到来,让整个工厂的“滚齿机项目”进入了最后冲刺阶段。

        刘金生师傅带着几位骨干,几乎是日夜不休地扑在组装调试上。

        陈晓克在现代苦练的装配技能发挥了关键作用。

        他不再是旁观者,而是亲自上手,指导刮研导轨的接触点,调整蜗轮副的啮合间隙,用百分表一丝不苟地打着主轴的径向跳动。

        “这边,再刮三遍…对,感觉刀吃上劲的那个劲儿…”

        “这个垫片厚度不对,换0.05毫米的试试…”

        “预紧力太大了,轴承转起来发涩,松一点…”

        他的指挥变得精准而内行,连刘师傅看他的眼神都从最初的惊讶变成了由衷的佩服。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