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还特意叮嘱:“一会儿开炉,你们都盯着炉体和出铁口,只要看到有火星外泄、炉壁开裂,不用等我下令,立刻往水车那边撤!”
今天是第一次全程开炉,是遵化铁厂从旧工艺转向新工艺的关键日子,更是铁厂能否重新量产钢铁的生死线。
所以不仅仅只是朱高炽和朱雄英、一众铁匠,连平日里专注于商务的周显也亲自赶了过来。
他站在人群后,手里还拿着一本账册,上面记着建炉、买石墨、发工匠工钱的总开支——足足花了朝廷十五万两白银,这可不是小数目,足够养活一支千人军队半年。
周显来这儿不是想看热闹,就是想看看这被朝臣私下敬畏有加的朱高炽,到底能不能捣鼓出些名堂来。
毕竟,朝廷可是花了真正的大价钱!
朱高炽给匠人按天发工钱、顿顿管饱,这半年来额外支出的粮米和银子,已经让户部的官员多次上奏抱怨;还有建高炉、买石墨的花费,更是让不少朝臣直言“浪费国库”,甚至有人在朱元璋面前弹劾朱高炽“好大喜功、肆意挥霍”。
那现在钱给你了,从山东调石墨的人手、从津铁坊调的技术工匠也给你了,你他娘地就算是“花钱听个响”,那也要捣鼓出来些新东西吧?
更何况,你还把人家铁匠赖以为生的几十座旧炼铁炉全给推了,换成了这些看着气派却没经过验证的高大炼铁炉——这他娘地要是不能炼铁,你朱高炽身为皇孙,大不了拍拍屁股回南京,可这些靠手艺吃饭的铁匠,以后该怎么活?
天津的水师等着铁造舰,北方的边军等着铁铸炮,这些需求要是跟不上,谁来担这个责任?
所以,事关多方利益,没人不关心。
工匠们眼巴巴地看着朱高炽,盼着新炉能炼出铁,保住自己的饭碗;周显盯着高炉,盼着能出成果,好给朝廷、给户部一个交代;连常茂、康铎带来的羽林卫,也都伸长脖子张望——他们虽不管盐铁,却知道这铁厂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水师的强弱,关系着大明的安危。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