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洒在盐田上,像是为这片滩涂披上了一层金色的铠甲。他忍不住瞪大了眼睛,脑海中不由自主地开始计算:这么大的盐田,一亩地一天能出多少盐?十亩呢?一百亩呢?若是全部投入使用,一年能为朝廷产出多少精盐?

        想到这里,朱标心中一阵激动——以往朝廷每年的盐税,很大一部分都耗在了煮盐的成本上,还常常因为灶户逃亡、盐税拖欠而发愁。

        如今有了晒盐法,盐的产量和品质都能大幅提升,成本却大大降低,不仅能充实国库,还能让灶户们过上好日子,这简直是一举多得!

        旁边的盐运使们也纷纷注意到了盐田的规模。

        两浙盐运使李成谦忍不住蹲下身,仔细查看结晶池底的盐层厚度,又抬头望了望连绵的盐田,手指下意识地在手心比划着。

        他常年掌管两淮盐税,对产量格外敏感——按眼前这盐层厚度,一亩结晶池至少能出盐两百斤,而芦台盐场的盐田,保守估计也有上千亩。

        若是全部建成,单是芦台盐场的年产量,就能抵得上以往两三个盐场的总和!

        “上千亩盐田……”山东盐运使刘昭喃喃自语,眼神渐渐变得灼热,“若是晒出的都是这般好盐,那每年的盐税……”

        他没有说下去,可所有人都明白他的意思——白花花的盐,就等同于白花花的银子!

        以往煮盐产出的粗盐,利润有限,可这精盐,无论是卖给朝廷还是百姓,都能卖出高价,国库的收入必然会大幅增加!

        一时间,所有官员都沉默了,他们的脑海中仿佛被无数雪白的盐粒填满,紧接着又浮现出堆积如山的银子,每个人的眼中都闪烁着震撼与兴奋的光芒,竟连话都说不出来。

        他们原本是抱着质疑的心态来的,却没想到会看到这样一场颠覆认知的变革——朱高炽不仅没有“不顾民生”,反而为盐业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