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十五文一斤?”一个中年汉子瞪大了眼睛,连连摆手,“刘掌柜,你别开玩笑了!前阵子我在城南买的‘细盐’,里面掺着半袋子沙子,还要三十文一斤,你这盐看着比那好十倍,咋可能只要十五文?”
旁边的百姓也纷纷附和,有人拿起盐凑到鼻尖闻了闻,有人用手指捻了捻,看着那纯净的盐粒,却没一个人敢掏钱。
要知道,以往天津卫的盐商卖盐,向来是“缺斤短两、掺沙加泥”的做派。
去年冬天,有盐商把盐和沙土按三比七的比例混合,卖到二十五文一斤,百姓买回家得先用水淘洗,煮菜时得放一大勺才够味,不少人因此闹了肚子。
还有些小盐贩,趁着盐荒抬高价格,把劣质盐卖到五十文一斤,百姓们敢怒不敢言,久而久之,对“便宜好盐”早就没了信任——在他们看来,盐商突然变得“良心”,要么是盐有问题,要么是藏着更大的猫腻。
刘老三见百姓们迟迟不肯下手,心里早有准备。他清了清嗓子,提高声音说道:“大伙儿别担心,这盐之所以又好又便宜,不是我刘老三心善,也不是盐商突然改了性子,全是托了胖殿下和太孙殿下的福!”
百姓们顿时安静下来,好奇地看着他。
刘老三继续说道:“两位殿下为了让咱老百姓能吃上干净盐、平价盐,在芦台盐场花了大心思!他们让人改了煮盐的老法子,用日晒的方式产盐,既省了柴火,又出盐快,成本降下来了,盐价自然就低了。”
“而且殿下还定了规矩,盐商卖盐必须明码标价,敢掺沙、敢涨价的,直接取消资格,连保证金都要没收!”
他指着盐袋上的“芦台官盐”字样,接着说:“大家看这标记,这是盐场统一印的,每个盐袋都有编号,盐运司的人会时不时来查,谁敢搞鬼,一查一个准!殿下说了,盐业是给百姓吃的,不是让盐商赚黑心钱的,所以才定下十五文的价,就是要让咱天津卫的男女老少,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都能吃得起好盐!”
为了让百姓们放心,刘老三还当场舀了一勺盐,倒进旁边的水桶里,清水瞬间变得清亮,没有一丝杂质沉淀。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