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点点头,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回忆起半年前的场景。

        那时朱高炽跪在御书房,捧着盐场改制的章程,说“盐铁是国之根本,不该被少数人把持,要让百姓吃得起盐,让朝廷收得上税”,老朱看着他胖乎乎的模样,心里虽认可他的想法,却也顾虑重重——江南盐商背后连着南方士林,盐运司官员更是盘根错节,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朝堂动荡。

        可他最终还是给了朱高炽机会,让他在芦台“先试试水”,没想到这一试,竟试出了这么大的成效。

        “你看这盐铁产量,”朱元璋又拿起一份户部的统计奏疏,指着上面的数字,“芦台盐场每月产盐十万斤,比过去江淮盐场一个月的产量还高,而且质量是上等精盐;还有他在遵化铁厂搞的铁矿改制,用了新的冶铁法子,铁的产量翻了百倍,打造的农具又锋利又耐用,百姓都抢着买。”

        “更难得的是,朝廷的收入——光是芦台盐场,每月给国库缴银五万两,比过去整个北直隶盐税加起来还多,加上铁矿的收入,这半年盐铁两项的税银,竟比去年全年翻了数十倍!”

        说到这里,老朱忍不住笑了起来,语气里满是赞叹:“这小胖墩,真是天纵奇才!看似憨厚,心里却装着治国的门道。”

        “他搞的那套经销商制度,既绑住了商人,又管住了价格,还让朝廷牢牢抓着盐铁的命脉,比那些只会死读书的官员强太多了!这哪是朕的孙儿,分明是上天送给老朱家的礼物!”

        朱标也笑着附和:“高炽心思细,做事稳,知道改革不能一蹴而就,先在芦台试点,拿出成效再推广,既堵住了反对者的嘴,又让百姓实实在在尝到了甜头。”

        “现在各地官员都在奏疏里请求推广盐铁新法,连一些南方的官员,也说‘芦台模式可解地方盐荒’,正是把新法推向全国的好时机。”

        朱元璋沉吟片刻,目光变得坚定:“你说得对!既然成效这么好,就不能只停在北直隶。那些靠盐铁谋私利的权贵,虽有怨言,可只要百姓支持,朝廷有了收入,他们翻不起什么浪!”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