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也有写剧本,就是想着赶紧在京城买房。”
余桦虽然也有写自己的,但是他也很清楚现在的影视文学也很赚钱,其实一直也都有找他写影视剧本,他自然也不会拒绝,这也是没办法,要真正说起来,这个时候的纯文学除去贾平洼有些煌色的《废都》轻易卖破了十多万册,纯文学越来越卖不动了,当然这里面也没有说林有成这位特殊的人民文学作家。
因为有的文学作品,文学评论界就不认为是纯文学,像是那部《触不到的恋人》。不过,很显然林有成出版的书籍还是相当有市场的,要不然国内的那些出版社也不会争先恐后地要和林有成合作。
除此之外,纯文学的市场并不算好,现在文学圈子里面文学旗手们已经意识到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纯粹靠投稿是吃不饱饭的。这也是为什么苏潼等一批作家都开始涉足影视,当起编剧、策划,投入了影视的怀抱。
可以说这个时候的文学面孔变得极为暧昧,在市场经济下,纯文学不得不在保证自身的纯度与严肃性这一前提下,而做出一定的妥协,与通俗、流行的大众文化联手。
林有成很清楚,“文学商品化”后面还成为了“人文精神大讨论”的导火索,尤其是这里面对另外一位作家王蒴的批判更是直接,可以说从王蒴的老本行文学圈开始向外蔓延,似乎就是在这个月《青年报》开辟了“王蒴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专栏,展开对“王蒴现象”的讨论,后面《光明日报》发表的《从王蒴中读出什么》中说:如果把文学完全建立在一种商品观念上,就必然会损害艺术的特性和精神……变文学为‘逗乐解闷’、‘喷饭解颐’的工具,就会拒绝深刻、拒绝意义而媚俗,虽然后面王蒴在《新民晚报》发表《脱离文学界启事》,从此与学院派结下梁子,但实际上《旷野上的废墟一一文学与人文精神危机》,并不是因为王朔,更多的市场经济开放后知识分子们在种种新思潮冲击下的一场反思,范围涉及整个文艺界,持续了数年时间。
林有成很清楚,这也就是1993年文化圈的血雨腥风真正的开始,林有成并不觉得自己能避开这场讨论与冲击,毕竟他本身就在文学圈子里面,他并不认为会攻击到他,毕竟以他现在在文学界的地位,还有之前的作品不管都觉得经得起冲击。
不过相比起文学圈子里面的冲击,这里面更惨的还是诗歌。
林有成忽地想到查海泩依旧还在创作诗歌,但是诗歌却是再没有八十年代那般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而且1993年到了,诗人查海泩还活着,但是也不知道另外那一位天才诗人会不会在这一年走向那悲剧的命运,让整个诗坛更为寂静,又或者说是鸦雀无声了。
那才是真正的一场血雨腥风啊!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大众文学;http://www.jf6666.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