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学 > 综合其他 > 重燃2001 >
        随着婴儿的成长,它逐渐产生了不同于需要的要求(demand),并开始对自己与环境做出区分,它欲求的对象如奶嘴、奶瓶等与环境中的其他东西开始成为婴儿的“他者”。

        他者的出现使得婴儿意识到自己与环境的不同。

        但“自我”的确立则要等婴儿进入镜像阶段:婴儿注视着镜中的那个人,再看看身旁显示存在的人,他终于可以将自己与环境统一到一起因为镜中的影像看上去与他者是一样的,他人的在场加强了婴儿的这种认知,镜中的那个影像就是“我”。

        因而,婴儿通过将“我”投射到镜像中,获得了对“我”的认知,而这种认知或者主体的建构,从一开始就指向了一个虚拟的方向,这个阶段,被称作想象界(theimaginary)。

        在弗洛伊德的记录中,婴儿在18个月大的时候会玩一种缠线板游戏(这一观察据后来被现代心理认为有所缺陷):当母亲外出时,婴儿会将缠线板扔出,会德语fort(去);拉回时则会德语da(回)。

        在这个游戏中,婴儿体会到了一种客体(母亲)不在场时的缺失,通过语言,婴儿重现了客体。

        拉康认为,婴儿建立起与客体的联系,这种象征性的替代过程带领婴儿走向语言的世界,而语言的秩序也正是第三个阶段象征界(thesymboli)的秩序。

        而在这里,婴儿必须使用语言,才能进入象征界的秩序系统。

        而吴楚之此刻正是也处于这样的时刻,犹如《骇客帝国》中的neo一般。

        neo一开始所生存的那个矩阵世界中,是一个被编码过的系统,从他开始接触周围的人,适应周围的环境,就直接跳过了现实生活中的实在界阶段。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