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能理解皇帝的愤懑,历史上唐军不是没尝试过征讨吐蕃,最后都因高原反应战斗力锐减。吐蕃天然地利的优势,即便是放在科技发达的二十一世纪,都令人棘手。
唐朝时期,处于气候的温暖期,高原雪线上移,有助于吐蕃农田和畜牧业的发展,这也是吐蕃能和唐朝拉锯百年的原因。
华夏历史上,真正将吐蕃纳入版图的还是元朝,长期活动在蒙古高原的草原民族。
“后来的人,是怎么灭了吐蕃的。”
皇帝这是动了灭国之心,李承乾陷入回忆,最后道:“覆灭吐蕃的时候,属于气候的寒冷期。雪线下移,草场和农田被覆盖,农业,畜牧业萎缩。失去农业支撑,吐蕃王朝战力下降,王朝衰弱。”
“原来如此!”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食和战马被天时卡住了,就相当于被人扼住了喉咙。当年打突厥,他也是等到突厥大灾,马畜牛羊大规模遭灾,才发兵突厥。就一句话:趁你病,要你命。
“征服吐蕃的草原民族,游牧政权,也来自于高原,虽然地势上逊色于吐蕃,但相比在平原发展农耕文明的我们来说,克服高原反应上已然是占了优势。
藏传佛教的教义明确反对战争,虽然反对的是主动发动战争,但它的广泛传播,确实削弱了吐蕃百姓军事对抗意愿。再有吐蕃内部王室内斗,藩镇割据,一盘散沙。”
李世民道:“我听明白了,天时地利人和,大唐都不能直接灭了吐蕃。或者可以说,灭吐蕃的代价,不是大唐可以承受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