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逸递棒时的棒体角度不是固定的45度,而是随两人相对位置微调:

        当张培猛的右手比预期位置偏左1厘米时,他的右手腕轻轻向右旋2度,棒体前端随之右移1厘米。

        当张培猛的手型比平时更凹时,他又将手腕向下压1度,让棒体前端再低1厘米。

        这些微调靠的是“指尖触感反馈”:

        三指握棒让他能更敏锐地感知棒体的受力变化,像“握着一根有弹性的杆”一样实时调整。

        同时高速摄像机捕捉到一个关键画面:

        递棒瞬间棒体与地面的夹角是43度,比预备时小了2度。

        这正是因为张培猛的手稍微低了一点,劳逸靠手腕动作“追着接棒手调整”的结果。

        这种“动态匹配”比传统“固定角度递棒”减少了30%的“卡棒”风险。

        第二就是接棒手的“主动扣握发力”!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