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体中段的环形微凸纹路,与指腹皮肤接触,形成轻微的机械咬合,避免递棒过程中棒体滑动。

        他的视线未聚焦于苏神的手部,而是固定在前方3米处的跑道标记上,通过身体的空间感知判断相对位置。

        这就是大量训练带来的好处,默契度很高,可以更多凭感觉,而不是凭眼睛来决定。

        当苏神那边的“U型凹槽”进入棒尖前方10厘米范围时。

        他的拇指能清晰感受到棒体前端传来的空气阻力变化。

        这是……启动插入动作的“物理触发点”。

        张培猛的手腕再次向下微压1厘米。

        动作幅度极小,仅通过桡侧腕屈肌的轻微收缩完成。

        这一动作让棒尖微微下沉,使环形微凸纹路与苏神的“U型凹槽”内壁形成“卡合趋势”。

        随即,他以桡侧腕伸肌为发力核心,带动前臂快速向前推送。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