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政务不算繁冗,最为紧要的,便是审阅春季的孝廉名单和策试答卷。
实际上,每季一次策试录取孝廉方是常态。
此前一月一考,不过是为迅速在朝堂安插人手,巩固权力,进一步在朝堂扩充影响力罢了。
刘辩放下朱笔,揉了揉眉心。
如今他虽不再亲临茂才和孝廉的策试现场,但每次策试的核心题目,皆由他亲自拟定,紧扣当下大汉面临的军事、农桑、水利、民生、移民、教化等紧要议题。
孝廉们需在纸上作答,再接受主持策试的太傅、三公等重臣的问询,形同临场论文与答辩。
孝廉无需通晓所有题目,只要在某一领域能给出令重臣们认为尚可的答案,便算通过了孝廉策试。
当然,若能在多个问题上均有出色发挥,自然会优先进入天子和朝廷重臣们的视野,在通过策试后得到更好的去处。
孝廉们自然是希望能在朝中重臣们面前表现出最好的一面,毕竟对于多数孝廉而言,这或许是他们此生唯一能面见天子及万石、中二千石高官的机会。
而孝廉们的去处,过往多是尚书台与三署。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