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自小帮助母亲抚养幼弟,历经艰辛,自然早熟,性子沉静稳重,甚至带着一身与贾诩截然不同的刚正之气……总而言之全然没有乃父之风。

        不过贾诩非但不以为意,反更加疼爱长子,常与人言“兴我家者必此子也”。

        而贾穆立于城头时便瞧见高仲满及其身后使团之时,便已留意到这一行人的异样,否则也不会亲自下城验明几人的路引、文书。

        高句丽贵族服饰皆为汉风,与汉家服饰无异,高仲满及身后的副使等使团成员皆是高句丽贵族,自然亦身着汉风服饰。

        但高句丽人面型更阔,偏扁平,颧骨高且宽大,全然不似汉人相貌,自然引起了贾穆的警惕。

        阳仪见状急忙上前,躬身解释道:“司马,此乃高句丽使团,携国书与贡品往雒阳朝见天子。”

        贾穆眉头微蹙,目光在众人脸上扫视片刻,终还是微微颔首,挥手令士卒放行。

        按制,外邦来使须先由边郡遣译员或官员,陪同副使抵达雒阳,报于大鸿胪。

        待天子准其入境,方可由大鸿胪安排馆舍与护卫,协调行程。

        这并非后世可随意通行的年代,而是没有路引连乡村民舍都不会提供借宿服务的时代,甚至还会被百姓报官检举,更遑论进入城池了。

        若是没有路引,又碰巧撞见了巡逻的郡国兵、亭卒,则会被逮捕并治罪,而若是异族,则更是要被针对。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