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大撒币”行为的回报是极其惊人的,不仅获得了响亮的称号,更赢得了士人群体不遗余力的鼓吹宣扬。

        而缘何郡守、县令大多不敢轻易开罪地方名望颇高的士人?

        正是因为这些士人掌握了舆论的话语权。

        在与小圈子里的士人团体聚会时,随口一句“家人们谁懂啊,那个郡守/县令,竟然是个酷吏,时常屈打成招……当然是真的,我以清白起誓!哪有士人会拿自己的清白来污蔑旁人!”

        小圈子里的士人又传之到他们另外的圈子里,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即便是一位清廉仁德的好官,也可能顷刻间声名狼藉,遭遇“社会性死亡”。

        在这个极度看重名声、甚至以名取士的时代,“社会性死亡”几近于真正的绝路,意味着家族蒙羞,平生所学尽付东流,甚至可能被迫隐姓埋名,远离仕途,乃至名字都被从宗谱中剔除。

        得罪了人都是如此,反之若在他人危难之际慷慨解囊,施以援手,所能获得的回报亦是超乎想象。

        不仅能得到士人的广泛赞誉与提携,甚至可能收获肯为之效死的门客死士。

        而张邈通过大撒比换取名望的回报,便直接转化为家族的现实利益,寿张张氏数人得以出仕郡吏,张邈与胞弟张超更是早早踏上仕途,在众多受过他恩惠的士人提携下,步步领先于人,三十岁便担任了秩比二千石的骑都尉一职。

        然而,当今天子刘辩即位后,根本不吃士人之间互相吹捧、自抬身价的那一套。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