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鸿业带着熊文灿来内阁时提到的两件事,郑和封爵,他和徐光启的第一反应都是不行。大明现在有点吵,没事都能整出事,何况这种大事,这是非常破坏大明稳定的事。

        但出使欧罗巴,徐光启说可以,刘一燝第一反应却是劳民伤财。小皇帝的意思是了解情报,开通商路,寻找粮食,这三个理由一出,刘一燝被说服,觉得可以做。

        刘一燝是传统的大明士大夫,但他并不僵化,他也读过徐光启和李一藻的书。看到南京的外洋人,以及大明官场越来越多人与这些人交流,让他隐约有种不好的预感。

        当然,他影响小皇帝,也被小皇帝影响。朱慈炅对这些人的看法可不算好,甚至列为敌人,指出他们的强盗本质。对于那些西洋贤者,朱慈炅的态度是,有限利用。

        刘一燝其实是认可朱慈炅的判断的,虽然不同于他的华夷之辨,但小皇帝于国家政治之间的丛林法则自有一套完整论述。

        刘一燝沉思许久才叹息道。

        “这其中众多国家《殊域周咨录》皆不载,未曾朝贡,山高水长,大明力所不及,单单遣使,老臣恐唯能知其国而已。

        且海上渺渺,风险实在不小,万一出事,大明人财皆空也。老臣有些踌躇难决,陛下不如招礼部户部共决。”

        大明体制就是先进,一旦内阁分歧,就阁部会议,反正就是不能凭你小娃娃三言两语就下定论。

        朱慈炅其实也隐隐感觉到了这层决策阻力,即便他能把内阁全换成张瑞图那样的纸糊阁老也没有用,这是体制问题。

        朱慈炅其实已经夺回了很多皇权,其强势远胜前人,但大明依然不是他的一言堂。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