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一天,一张与众不同的纸条出现了,它没有陈述任何事实,只是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何我们还要缴纳那该死的灯油税?”

        这个问题像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

        很快,木板上出现了更多与之相关的纸条。

        “因为税官的刀很快。”“上个月刘三叔就因为抗税被打断了腿。”“我听说那笔税款根本没到上面,全被县尉私吞了。”“县尉的表亲在州府当差。”“他的车队每周三会经过城南的乱石坡。”纸条在无数双匿名的手中流转,从抱怨到揭露,从恐惧到分析,各种信息碎片层层叠加,竟在无人组织的情况下,自发地勾勒出了一套应对之策的模糊雏形。

        楚瑶远远地望着那面写满人间疾苦与微末智慧的木板,嘴角终于勾起一抹微不可察的笑意。

        她低声对自己说:“现在,话语终于属于你们自己了。”

        而在南方的某个小村落,张阿妹正面临着另一场争执。

        她提议每家每户都拿出一盏灯,由村里的孩子们轮流守夜,将村里的主路照亮。

        大人们却纷纷摇头,有的说浪费灯油,有的嫌麻烦,更多的是觉得没必要,黑暗了这么多年,不也这么过来了吗?

        大人们的消沉,却点燃了孩子们的热情。

        他们对黑暗的恐惧,远比对灯油的吝惜要真实。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