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唐植桐见到杨琳后,并没有满足于驮着信回家,而是趁机跟杨琳打听起了动向:“杨编辑,《采蘑菇的小姑娘》目前还在播吗?”
“在播,很多听众来信明确要求播放,我们身为人民的广播电台,还是要尊重人民意见的。”这也是杨琳有底气的地方,只要央广还在播,那这事就没有那么容易定性,只不过文艺报给扣的帽子太大,接下来还要考虑社会影响及领导的意见。
“您说的太对了!要尊重人民的意见。您看这样能不能行,在播放之前,主持人口播的时候,点出受某某同志等多少名听众点播,再说下面播放什么歌曲?能让听众有种被重视的参与感。”唐家虽然没有收音机,但现在很多单位都有大喇叭,唐植桐上学来回的路上没少听主持人播音,央广在这方面确实是缺乏的。
央广在播本身就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他们的态度,自己只要撬动了央广这个平台,总会有报刊和电台的双重受众会自发的写信给文艺报表达自己的看法。
唐植桐觉得这么脍炙人口的好歌曲,肯定是站自己这边的群众更多一些。
放眼现在的舆论环境,在这种事情上,他们帮谁,谁就能赢。
“你这个提议很好!”杨琳眼睛一亮,只要点出有多少人喜欢《采蘑菇的小姑娘》,那肯定能在话语权上占据主动性。
“那我就告辞了,这次麻烦杨编辑了。”目的达成,唐植桐打算开溜。
“那我送送你。唐老师,这次的事情你打算怎么应对?”杨琳送唐植桐离开,步子迈开了,却鬼使神差的问了一句。
“写点东西,找家报刊妥善回应一下,一声不吭有点不合适。”唐植桐笑笑,但没有透露具体计划,虽然对杨琳有些好感,但二人还没有到无话不说的地步。
“要不我这边也发发声?”杨琳是知道政策动向的,但问题在于那篇文章能笼络到多少人跟风,她觉得自己跟唐植桐是一条绳上的蚂蚱,她不愿出现唐植桐被扣上帽子、自己被追责的场面。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