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敢情好,不麻烦吧?”对于杨琳的帮忙,唐植桐是乐见其成的,但不想欠太多人情。

        其实对于这篇报道,唐植桐打心底里就没怕过,就是觉得有点麻烦和膈应。

        他觉得自己身上的buff足够多,仅凭着照片,就能全身而退,只是那个不宜主动宣扬,得留着等以后关键时候再用。

        “不麻烦,你以后多给我们央广写些歌就好。”无论是《一分钱》,还是《采蘑菇的小姑娘》,听众反应都很热烈,杨琳在单位的话语权也有所提升,她期待唐植桐用更多的作品支持自己。

        “没问题!我今年最少给您三首。”唐植桐痛快的答应下来,创(抄)作(袭)嘛,不麻烦!

        “好!那我试着将他上一封来信通过读者来信栏目给公布出去。”既然决定了,杨琳就不再犹豫,在她看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将此人的嘴脸彻底展现在听众面前,可能听众不知道他真名是什么,但行内人士包括文艺报的人肯定有人知道。

        只要先把这一枪打出去,后面的牌就好出了。

        “谢谢杨编辑,这封信需要给您留下吗?”唐植桐一听就乐了,伸手去掏兜里的来信。

        那封信写的有意思,已经突破了正常交流的口吻,说是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但遣词造语给唐植桐一种自己被吹捧成了“抬头看见北斗星”,都快成他人生导师了。

        与报纸上的文章一对比,前倨后恭,反差感令人感到反胃。

        “不用,我这边已经抄下来了。”杨琳笑笑,虽然之前没决定这么做,但她留了一手。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