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这篇杂报,就长篇连载的《东征英烈传》,这个朕就很喜欢。”朱翊钧点名表扬了一本名叫正德杂报的一篇长篇连载文章,里面收录了无数在倭患肆虐时,涌现出的一大批抗倭杰出人才。
连都饷馆馆主、海防指挥使罗拱辰都在其中,将罗拱辰的生平和贡献,完全罗列了出来。
“大宗伯办的,现在是少宗伯沈鲤在负责。”冯保看了一眼,笑着说道:“少宗伯是骨鲠之臣,他对每一篇、每一人都做了详细的了解后,才会进行登刊,戚帅每期都会看,从无差错,是信实的文章。”
“与其说是杂报,不如说是在修史,极其严谨。”
“官报?”朱翊钧笑着说道:“礼部做得很好,加赐少宗伯一件鹤氅,加太子少保兼礼部尚书吧。”
万士和入阁后,礼部部事部分转交给了沈鲤,而礼部右侍郎陈学会主抓外交,整个礼部没有成为贱儒的聚集地,高举着礼法阻拦皇帝革故鼎新,和万士和、沈鲤、陈学会等一批擅长变通的儒学士,有很大关系。
这次算是给沈鲤升了官,但仍然是少宗伯,礼部出了问题,还是万士和兜着。
万士和很早之前就开始以朝廷的名义组建除邸报之外的官报,和民间杂报不同的是,这些官报作为权威报刊,并不是贱儒的喉舌,是要完全践行行之者一,信实而已,任何信息源都要得到确认,才能登刊。
官报和杂报形成了两个阵营,在风力舆论的战场上角力。
舆论的高地,伱不去占领他,敌人就会占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