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学士们由衷的希望,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一先秦就提出来的主张,有天能够实现,哪怕是部分实现,即承认是有罪的,即便是通过各种手段逃脱了律法的惩罚,但承认有罪,已然是巨大进步。

        第二个,则是一种幼稚的幻想:农民的儿子是天子,天子的儿子是农民。

        这个畅想,其实就是希望天子,能够把自己的目光,看向最广大的生产者和劳动者,让自己的阶级认同,更加靠近劳动者,这样在制定政策的时候,最起码会知道百姓的苦楚。

        覆舟水是苍生泪,不到横流君不知。

        很多时候,朝廷的灭亡,不是没有办法了,而是统治阶级完全无法共情最广大的生产者和劳动者,完全割裂,导致才苍生内心的怨气,已经到倾覆天下的地步,但君王仍然一无所知。

        当皇帝的阶级认同越靠近劳动者,那么一些根本性的、路线上的问题,皇帝甚至会比大臣们更加清楚。

        万历维新中的大明,就处于这种奇怪的状态里,皇帝的阶级认同,从来不加掩饰的靠近劳动者。

        万历维新的驱动力,已经从吏治,转变为了改变生产资料归属和生产关系改变,官厂、身股制、还田、均田、营庄、垦荒等等,都是在工农领域,在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

        第一句勉强实现,但第二句很难。

        陛下对太子的培养是很成功的,但太子是天生贵人,虽然才十一岁,但已经在很多方面表现出了天生贵人的特点,太子做不到像他父亲那样,毫不掩饰的靠近劳动者。

        第三个畅想,使奸人不能擅无穷之福利,而善士不挂不赦之罪辜。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